天津新闻快报

“运育非遗・河合共生”大运河非遗主题巡展津门启幕

千年运河,波光潋滟,自南向北流淌的滔滔河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大运河串联起南北风情,也滋养着沿岸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2025年11月25日,首都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运育非遗・河合共生”大运河非遗主题巡展正式在天津图书馆启幕,为津门百姓带来一场融合传统韵味与地域特色的大运河非遗盛宴。

作为继雄安首展后的重要一站,本次大运河非遗主题巡展,首都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深度合作,并得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非遗协会的专业指导,共同搭建起一个活化非遗、对话传统的文化平台。

展览立足天津作为运河节点城市和近代北方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系统梳理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通过技艺之美、艺术之魂、生活之味三大板块,并配合实物展陈等多种形式,展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以及大运河文脉在当代的发展延续与活态传承。


匠心造物・技艺之美

运河之水滋养两岸智慧,更孕育造物匠艺。织绣经纬中,杭绣彰显皇家气韵,苏绣开创仿真新境,京绣成就华服典范;窑火凝珍处,越窑青瓷千峰翠色,宜兴紫砂壶中藏韵,而津派刻瓷以刀代笔,在瓷面上镌刻出深浅有致的北地风骨;文房雅事里,湖笔落纸生韵,徽墨拈轻磨清,宣纸轻韧如帛;时光至味中,绍兴黄酒醇厚、镇江香醋绵柔,而独流老醋酿出“酸中带鲜、久存不腐”的津味底蕴。


声韵流光・艺术之魂

运河以水为弦,汇南北声腔。梨园清音沿河流转:越剧婉转、昆曲缠绵,京剧融徽汉精华成国粹经典;曲艺妙赏,江南丝竹清丽婉约,胶州秧歌奔放舒展,而津门马氏相声在运河畔生根发芽,成为运河码头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幽默智慧诉说市井百态。


烟火人间・生活之味

运河脉动融入市井呼吸,南北风物在此交织成鲜活的生活图景。年画以桃花坞之雅致、杨柳青之富丽,绘就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泥塑融惠山“大阿福”之淳朴、“泥人张”之传神,捏塑出人间百态的温度与灵动;杭帮菜追求本味之真,徽菜演绎发酵之妙,而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以“酥香透骨、百味调和”的匠心,成为运河美食长廊中不可或缺的津味符号。


实物展区:津沽技艺・工韵流传

作为大运河蜿蜒北上的重要节点,天津自古因河而兴,凭漕运而盛。运河不仅塑造了天津“河海要冲”的地理格局,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货物,更滋养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积淀下丰富多样的、富有独特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特设天津非遗实物展区,通过精心遴选的代表性展品,静态呈现天津非遗的匠心独运与艺术成就。展区内,国家级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色彩艳丽、寓意吉祥,尽显北方民间艺术的饱满生命力;“津派王氏内画”在方寸之地的鼻烟壶内勾勒出大千世界;“满汉双文书写艺术”展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书法美感;“管子演奏技艺”是古老乐音的见证;“田香缘宫廷制香技艺”令观者透过时光嗅见历史的芬芳;“巧妹红妆绳艺”作品“天津之眼”将传统结艺与现代地标巧妙结合,构思新颖;“唐氏邮票画”以邮票为材拼贴成画,别具匠心。这些实物展品无声地述说着运河滋养下的天津卫所孕育出的卓越智慧与生活美学。


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会客厅,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此次巡展不仅是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深情致敬,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天津本土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展期为一个月,将持续到12月25日,继天津站展览之后,“运育非遗・河合共生”大运河非遗主题巡展将继续沿大运河沿线省市巡回展出。欢迎广大市民走进天津图书馆,在千年运河的文脉之中,感受大运河非遗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